1)第319章 洗耳恭听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陈建国上辈子不过是个升斗小民,为了衣食而朝九晚九的奔波,发财只存在梦里,表达爱国的方式,也就是为正能量新闻点个赞。

  回到这个时代,他也只不过是想多赚点钱,能够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甚至在来香港之前,都还一直抱着这种想法,

  就想着过来找到王婉茹的线索,写书赚钱也是为了筹集经费,完全没想过会在这里多做别的什么事。

  但等他到了这里,所见所闻,对他有很大的触动。

  他发现这个时候的香港,跟五十年后的香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要找个对比,用电视里旧社会的租界来形容可能更合适,

  华洋混居,却洋人在上、华人在下。

  再想想后世的文化割裂,归根究底,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话语权之争。

  早在1895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就揭示了“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

  当某些人利用话语权对某个群体进行操弄之后,就会产生后来那种文化割裂的效果。

  建国之初,我们先是打了一场大仗,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国防科技,是为了解决挨打的问题,

  之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受穷挨饿的问题,

  当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之后,国家才有余力腾出手来,去解决挨骂的问题。

  陈建国不会狂妄自大,觉得自己能够凭着一己之力产生多大的效果,

  但是他也不会妄自菲薄,自认为什么事都干不了,

  别的不说,就以他现在的笔名“江南”在香港的人气,如果再有文人为私利、为谄媚而颠倒黑白、肆意抹黑,那他也可以提起笔来,讲几句公道话,

  比如倪匡,他就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受了天大冤屈的窦娥,文过饰非扮演无辜,说拆桥是为了给战友取暖,却绝口不提造成过路司机死亡,这才是判他重罪的主要原因,他到港以后也不低调做人,反而大肆宣扬过往经历以此牟利、获取某种道德资本,与之相比,当年金庸同样没少说不好的话,为什么他们一个闻风丧胆早早地远逃国外,一个却在国内有相当高的声誉,甚至受到领导的重视,

  立场公正与否,就是根本所在,一个见风倒的墙头草,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

  反观金庸,晚年对大陆持积极态度,影响了许多海外华人改变对内地的看法,这种就有积极性的一面,具有极高的统战价值,也是他后来在内地受欢迎的根本所在。

  这段时间陈建国看报纸新闻,发现如倪匡这样的文人还不在少数,

  有的是因为宝岛方面的指使,有的是港英当局的纵容,再加上很大一部分来港华人都有共同的背景,这种言论非常容易引起共鸣,

  当群体产生共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