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四十三章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津浦铁路?”李谕问。

  盛宣怀摇了摇头,说:“是川汉铁路。”

  川汉铁路是从武汉到成都的一条铁路,早在1903年就开始规划。

  李谕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川汉铁路难度着实大。”

  盛宣怀叹道:“如果只是施工难还好说,但我实在想不到川汉铁路公司竟然有这么多破事!四年过去了,资金筹集了800多万两,铁路一寸未修,但已经花了150万两在工资以及办公经费上!他们甚至还拿出200万两去投资重庆铜元局,结果损失殆尽。”

  李谕愕然。

  熟悉近代史的肯定知道,压死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并非武昌起义,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其中的“路”,正是川汉铁路。

  二十世纪初,没多少施工机械,修铁路本来就成本高昂,而历经几次外战失败的清廷,欠下十几亿两白银巨额外债,根本无力投资铁路建设。

  破解的方法无非就是举外债或者民间集资。

  但这时候形势太特殊,本来就打输了仗,赔了那么多银子,还要找洋人借钱,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十分排斥外资。

  所以即便清廷清楚举外债很划算,但会背上“卖国”骂名,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官督商办”。

  好在民间已经认识到投资铁路收益颇丰,所以集资热情很高。

  但为此成立的川汉铁路公司,真是不堪入目。

  别的地方大都通过士绅阶层集资,四川却不一样,是通过加征税收获得集资,也就是六七千万川人几乎人人都是股东。

  四川会爆发保路运动,原因就在这上面。

  李谕颇为无语,但即便知道症结所在,也没有办法,更不会阻止,毕竟大清就亡在四川保路运动上,最好坐视不管。

  李谕随口回了句官话:“铁路、通信、军工、金融都是国之重器,理应重视,朝廷召大人回京,必然是因为大人曾执掌铁路大臣一职多年,富有经验。”

  盛宣怀气道:“烂摊子已经摆下,我能有什么办法!我早说过,应该坚持举外债,要是看不惯英法,可以找比利时、荷兰、瑞士等中立国家!搞什么‘官督商办’,铁路就应该收归国有。”

  李谕尴尬笑了笑:“大人所言极是。”

  盛宣怀说的没什么毛病。

  哪怕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也只能这么做,毕竟只是借钱,并非把路权也给了洋人,铁路最终还是自己的,钱可以慢慢还呗。

  在李谕穿越前,南亚某国还有东南亚某国修高速铁路,还要向日本举债。

  属于经济上的常规操作。

  可惜清廷的执行力一次次令人大跌眼镜,川汉铁路的操作则更加迷幻。

  再过两年,川汉铁路的总收支,竟然挪用300万两去上海炒股!

  我滴妈,这能有救?

  2023年,全世界最大的资金监管公司、无数大企业幕后大佬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