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0章 纸币与银行_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有贵金属,向着铸币,纸币转化。

  而经济越发达,纸币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在宋朝时,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成都是重要的经济重地,而且,蜀汉通往外界的道路又异常崎岖难行,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

  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元朝时,书中国古代史上纸币流通最为盛行的时期。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年)便印发“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发钞之初,由于殷鉴不远,蒙元王朝特别制定了最早的信用货币条例“十四条画”和“通行条画”:设立“钞券提举司”垄断货币发行;拨足以丝和银为本位的钞本来维持纸币信用;允许民间以银向政府储备库换钞或以钞向政府兑银,同时严禁私自买卖金银;确立交钞的法偿地位,所有钞券均可完税纳粮;明令白银和铜钱退出流通。如此标准的、被后人称之为银本位制度的创立,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

  只是,由于元朝末期政府未能执行忽必烈朝稳定币值的种种行之有效的良策,开始逐步贬值。最终导致币制紊乱、无钞本抵换、物价飞涨、钞价大跌、人民不愿使用纸钞、纸钞变为废纸的局面。货币的发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它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末政府滥发纸币,引起币制混乱,这是元末统治者在农民起义烽火中撤兵幽燕、放弃中原、汗冠落地、日暮途穷、北遁大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深知元朝倾覆的基本原因之一在于币制崩坏,但出于缓解财政压力、强化中央集权、置贵金属于政府掌控之中、降低交易成本之考虑,同时也出于朱元璋本人的自信性格,明廷于洪武八年(1375年)立钞法,设“宝钞提举司”,颁行“大明通行宝钞”。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最终以失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